今年的九月三日,当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庆典进入高潮,整个天安门广场的气氛都被天空中划过的身影点燃了。那呼啸而过的空中编队里,两款几乎一模一样的隐形战机并肩而行,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就是传闻已久的歼35家族。
一款归空军,一款属海军,这俩“哥们儿”同台走秀,瞬间就把军迷们的讨论热情给引爆了。大家最好奇的是,那架专门为海军航母量身打造的歼35,跟它在陆地上起飞的兄弟到底有啥不一样?它又是怎么被冠上“强大战略威慑力量”这个名号的?
这事儿可远比换身涂装复杂得多。可以说,海军版的歼35,从龙骨到蒙皮,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是为了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空生存和战斗而设计的。
一眼就能看出的门道
要说最显眼的区别,那还得是翅膀。海军的歼35用的是可折叠机翼,这玩意儿在全球有航母的国家里头,那可是基本操作。道理嘛,也简单,航母甲板和机库就那么点地方,寸土寸金,翅膀一收,就能多塞几架飞机,航母的持续“火力输出”能力不就上去了?
空军的兄弟就没这烦恼,陆地机场嫌小了还能扩建,跟自家院子似的,所以机翼做成固定的就完事了。
再瞅瞅机翼的面积,舰载版的歼35明显要比空军版的大一圈。这又是为啥?机翼大了,迎风面积就大,产生的升力就更猛。这对于在航母那短得可怜的甲板上“弹”出去,简直是救命的设计。而空军型在几千米长的跑道上,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加速,机翼就能做得小巧些,换来更好的高速性能。
当然,要在海上混,没个标志性的“家伙事儿”可不行——尾钩。歼35舰载机的屁股后头藏着一个宝贝,就是用来勾住阻拦索的尾钩。不用的时候就藏在机身里,一点不影响隐身。空军的歼35A在陆地机场降落,自然是用不上这“钩子”的。
驾驶杆里的乾坤挪移
如果说外形上的不同是“面子”,那驾驶舱里的门道,可就是“里子”了。阅兵第二天,沈阳所的设计师艾志强和张忠昊就在电视上,给大家揭开了这个秘密。他们说,海军版的歼35为了应对着舰这个要命的活儿,专门设计了“集成中央杆”。
你想想,在风浪里摇摇晃晃的航母甲板上降落,每次都是对飞行员心脏的极限挑战。这个中央操纵杆,加上一大堆辅助系统,能让飞行员的操作稳如老狗,精准地“拍”在甲板上,压力小了,人机都安全。
而空军的歼35A,主业是空中格斗,追求的是轻量化和极致的敏捷。所以它用的是侧杆,这种设计能让飞行员在狗斗时做出电光石火般的反应。一个讲究“稳”,一个追求“快”,一根小小的操纵杆,就道出了它们截然不同的战场使命。
新老饭碗都能吃的狠角色
更绝的是,沈飞的设计师们还给歼35点亮了一个叫“弹滑兼容”的技能点。这话啥意思?就是说,它不光是“福建”舰这种电磁弹射新锐航母的座上宾,也能在“辽宁”舰和“山东”舰这两艘滑跃起飞的老大哥甲板上起降。
这个设计思路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让歼35成了贯通中国三代航母的“万金油”。它能让现役航母的战斗力瞬间鸟枪换炮,实现舰载机的代际升级,让整个航母编队的攻防能力都上一个大台阶。这种通用化设计,把“一机多型”的智慧玩明白了。
不开玩笑的致命长臂
一架战斗机到底有多大威慑力,最终还得看它亮出的爪子有多锋利。歼35兄弟俩都用了内埋式弹舱,这是隐身战机的标配。但弹舱里挂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杀手锏。根据央视节目里的模型,歼35的肚子底下,能满满当当塞进去6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可别小瞧这导弹。它的出口版霹雳-15E,当年在印巴空战中可是一战封神。当时巴基斯坦的歼-10CE用它,在181公里外把印度空军号称欧洲最强的“阵风”战斗机给打了下来。要知道,这导弹在航展上公开的数据才145公里,实战打出了超常发挥。
外界普遍估摸着,解放军自己用的原版霹雳-15,射程恐怕得奔着200公里以上,甚至300公里去了。这是什么概念?目前美欧现役的空空导弹,还没有哪一款的射程能稳稳超过200公里。这意味着,歼35可以凭借自己隐身的本事,悄悄摸到对手眼皮子底下,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送出致命一击。
结语
从可以折叠的翅膀,到驾驶舱里不同的操纵杆;从通吃三代航母的灵活性,再到弹舱里那致命的“长矛”。歼35舰载机的每一处设计,都精准地戳在了制霸海空的核心痛点上。它的出现,不仅让中国海军有了自己的隐身舰载机,更让我们的航母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对手。
如今,面对特朗普总统领导下愈发咄咄逼人的美国海军,这种“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随着中国海军稳步迈入“三航母时代”,这款为大洋而生的空中猎手,必将成为我们维护国家利益,塑造世界格局的一张王牌,一股让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战略威慑力量。
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