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我已经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当地时间9月5日,一个美国网友在看完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那份长达60页的报告后,在社交媒体上敲下了这么一行字。这份题为《赢得下一场战争》的报告,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划开了美国空军光鲜的外皮。
报告里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一组数字:到2025年,中国空军预计将接收多达120架歼-20系列战机。而同一时期,美国空军的2025财年预算里,F-35A的采购计划仅仅是可怜的42架。这一增一减,产能差距直逼三倍。这还没算上沈飞的歼-35A,要是把两家都算上,这个数字恐怕更难看。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后视镜里看着一个对手,一开始还只是个小点,你一脚油门没踩稳,再一看,他已经和你并排,甚至准备超车了。美国人对华的空中优势,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心理上的“马奇诺防线”,现在这条防线正在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空军今天的窘境,根子埋在冷战结束后的那个“和平红利”时代。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国防预算大砍,空军成了重灾区。为了推动现代化,他们搞了个“剥离投资”策略,简单说就是卖掉旧飞机,用省下来的钱买新飞机。
这听起来很美,结果却是一场灾难。卖旧飞机的钱,根本填不上新飞机昂贵的窟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22,最初计划生产750架,最后硬生生被砍到只剩187架。这个决定,成了美国空军心头永远的痛。他们亲手折断了自己最锋利的矛。
旧的没得快,新的补不上,机队的平均机龄不知不觉就爬到了26年。而大洋彼岸,中国空军战机的平均机龄只有8.6年。这直接导致了美军极低的妥善率,所有战机的平均任务执行能力率只有59%。这意味着,纸面上有一百架飞机,随时能起飞的还不到六十架。
更要命的是飞行员。报告里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飞行员每年能飞超过200个小时,而美国空军飞行员自2011年以来,年均飞行时间不足140小时。他们已经“不再具备与旗鼓相当的对手进行空战所需的反应、习惯和判断力”。连被寄予厚望的模拟器训练,时长都达不到最低标准。所谓的“经验丰富”,在冰冷的数据面前,显得有些苍白。
这份报告在美国的社交网站上激起的波澜,远不止“无语”那么简单。起初的震惊迅速变成了对自家军工复合体的愤怒。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军工体系已经不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是为了取悦投资者和议员选区的就业率。研发成本高得离谱,生产效率却低得惊人。一位网友算了一笔账,悲观地发现,照这个速度下去,中国隐身战机的数量可能在2020年代末就超过美国空军的全部机队。
有人甚至开始怀疑,F-35采购量被压得这么低,不是不想买,而是下了单也造不出来。毕竟,制造高端芯片和零部件所必需的稀土材料,很大程度上被中国攥在手里。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力再深厚,兵器却被对手卡住了脖子,一身武功使不出来。
报告的作者,退役上校维纳布尔和分析师亚贝克,开出了一系列药方:立刻大幅增加预算,停止退役老飞机,把F-35的年采购量提升到72架。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和战略思维的系统性问题。
时间,似乎并不站在守成者这一边。随着中国航空工业体系的不断成熟,歼-20和歼-35的产能还将继续释放。真正的冲击,或许还没有真正到来。对岸的那些人要着急的日子,恐怕还在后头。
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