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运动促进健康——体荟魔都主题文化沙龙暨全民健身600指数发布仪式在上海大世界举行。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上海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李崟共同发布202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600指数,李崟解读《202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亮点,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为首批四家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特色品牌授牌。
《报告》显示,上海全民健身600指数为490.5,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和质量,其中“体质健康”指数最高,达91.1。在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市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持续增长,总体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市民满意度实现稳步提升。
围绕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为积极拓展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厘清区域内全民健身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上海市体育局制定《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办法(2021-2025年)》,上海体育大学作为第三方承担了“600指数”评估工作。自2012年首次向社会公布,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已连续发布13年。
展开剩余65%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600指数由“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健康”以及“市民参与”六个单项指数构成。回顾“十四五”期间,“健身活动”指数提升明显,从2021年的81.3上升至2024年的89.9。“健身设施”指数也有提升,由2021年的61.3增长至2024年的65.8。
数据印证着全民健身推进实效。健身设施方面,2024 年新增体育场地 95.37 万㎡,完成重点项目 1737 个,“十四五” 以来人均场地面积从 2.44㎡增至 2.65㎡。健身组织上,全市注册体育社会组织 1327 个,健身团队 75607 个,每万人拥有健身组织达 31.0 个。健身活动层面,全年举办赛事 20146 场,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单场吸引超 1100 万人次参与。健身指导中,活跃社会体育指导员达 61835 人,体育服务 “六进” 配送 41477 场,较 2021 年增长 212.7%。
《报告》显示,体质健康与市民参与度同步提升。全市 93.8% 街镇覆盖体质监测,23 万余人参与测定,常态化监测达标率 92.8%,保持全国前列。经常锻炼人数比例达 50.7%,较“十四五”初期增长 1.7 个百分点,市民满意度升至 84.8 分。
近年来,上海先行先试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持续推出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特色品牌。现场授牌的首批四家“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特色品牌”可谓各具特色。上海市乒协打造的全国首个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已连续举办两届,在徐寅生、王励勤、樊振东等体育人士助力下,帮助帕金森病患者通过运动改善机能;上海体育大学科技园“市民健身夜校”开设八段锦、燃脂搏击等热门课程,成为健康消费新时尚;杨浦区四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聚焦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用运动干预守护成长;徐汇区长桥街道“智慧阳光康健苑”则以智能设备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康复服务。
活动现场,医生化身“段子手”,将健康科普知识融入“金句与爆梗”,用健康脱口秀的形式提倡“运动促健康,大医治未病”。与此同时,上海体育文化品牌“体荟魔都”开展了主题文化沙龙活动。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世益,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会长施之皓,杨浦区社区健康指导员岑雪芳,运动达人李唯齐聚一堂,分享自己对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探索。
发布于:上海市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